DYNAMIC NEWS
做一名康复医生的感想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7日  阅读:3810 来源:网络

还在自己当神经科医生的时候,一直觉得对有功能障碍的患者少做了点什么。比如,一些患者躺着进来的,出院时依然是躺着;坐轮椅进来的,依然无法自己走出院......


这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尽管我读了硕士又读了博士,升了副高又晋了正高;尽管我能把患者毛茸茸的大脑显微到细胞和分子,把每一种药物的代谢途径精细地理解到小时和酶水平;尽管我一年又一年地追踪着指南,作为学员或者讲者出席指南推介会,但我依然无法让一个中风偏瘫的老人站起来,让一位失语的患者跟自己侃侃而谈,让一名二便失禁的患者丢掉纸尿片。


那时,居然还感觉自己很高大上。




因为收治的病人常常紧急危重,而自己凭着多年的所学和摸爬滚打得到的经验令他们转危为安。因为自己总能把那么复杂的疾病剖析得清清楚楚,并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坐在柔软的沙发上给一群“无知的”家属或年轻的医生和研究生滔滔不绝地传经布道。因为自己出席各种专科学术会议时总被人前呼后拥。


但我依然困惑自己缺少了什么,到底是什么,那时候我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太清晰。


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一个康复学术会议,我终于发现了自己知识木桶上那块短板,那就是康复!


其实,她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也一直在默默地提醒我注意,只是她长得有点矮小和其貌不扬,高傲的我不愿附身将她揽入怀中。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六年前我正式加盟并入住了医院的康复科,从刚开始的扭捏和不太情愿,到现在的如鱼得水和壮志凌云,我早已为她的美丽和魅力所折服!


短暂的不适应之后,我开始潜心摸索如何将神经科知识和康复科技术尽可能完美地搓揉在一起。


第一个理念和操作上的更新是介入的时机。凭借着多年神经科临床工作所积攒的知识、人气和人脉,我将康复技术引入到了脑卒中等神经损伤性疾病的急性期,并获得了自己二十多年职业生涯梦寐以求的成就感:躺着进来的患者能自己走出去了,高位截瘫的患者能自己站起来了,二便失禁的患者能够四处旅游,很难沟通的失语患者微笑地告诉我他们内心的喜悦......初战告捷!患者很高兴,领导很满意,同行很赞同,自己很开心!


为了巩固胜利成果,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共同为康复科经常面临的主要神经系统疾病编写了临床诊治与康复路径,从急性脑卒中,到帕金森病,到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再到脊髓损伤。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和技师们分工协作,各自编写、反复讨论,最终使得我们的临床路径“很神经”,同时也“很康复”!


第二个突破口是引入了全面康复的理念。注意到现在综合医院的神经科、康复科和心理科几乎是各自为政,而这三个专业所处理的疾病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重叠性,因为个人喜好,加上医院的心理科力量单薄,四年前我兼管起了心理科,而自己从硕士开始一直从事老年性痴呆的研究,为此我“创造性地”在一个科室同时整合了五种专业人才,粘合了传统专业划分人为“肢解”患者所留下的技术和流程上的裂隙,从而也真正做到了既看病也看人。


现在,我们科每一个卒中患者除了要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语言、吞咽、躯体、平衡等功能障碍评估外,还要同时进行神经心理学检查和认知功能的评估,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和康复、理疗计划,从肢体到心理,从语言到吞咽,从精神到认知,一个都不能少地进行全面康复。


为了将这一理念从自己的科室推广至全院,落实大康复的先进理念,我将这些评估服务挂在了院内业务预约网,其他科的医生可以像预约心电图、X线等检查一样预约我们的业务项目,该举措不仅省却了许多费时且不必要的程序,还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各种躯体和心理障碍患者。


第三个突破口有些跨界和另类。注意到经常遇到一些老面孔,一打听要么是又中风,要么是肺部感染了,要么是新发现了肾功能不全,要么是走路不小心骨折了,如此等等。医生太忙、老是去看医生都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好事儿。这其中蕴含着无数的辛酸和痛苦,也折射出许多的漏洞和不足。


为此,我无怨无悔地做了两件“赔本赚吆喝”的事儿:一是患者教育,二是与广州市临床病态营养研究所和医学转化中心密切合作,开展预防性临床工作和研究。


我们在每年的年底就制定第二年全年的患者教育计划,每个月就一个主题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教育。既有告诉他们如何控制血压、血脂和糖尿病的,也有教育他们如何改造家居以适应各种中风后遗症、减少摔倒和压疮的;既有劝诫他们科学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也有辅导他们如何正确面对中风后心理变化和认知能力下降的。从效果来看,我们的辛苦换来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


同时,从去年开始我们主动加盟了广州市临床病态营养研究所和医学转化中心的框架建设、学术活动和研究计划,开展了饮食和他汀干预对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脑内病理的研究,参与了社区居民饮食与生活方式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前瞻性调查,在临床工作中加入了营养康复的环节。我们深知,也坚信,这些工作虽然看起来不起眼,起效也慢,但最终将造福我们的衣食父母!


总而言之,康复那点事儿有点像泥瓦匠、修鞋匠、花匠之类的小打小闹和修修补补,看起来也不是那么风风火火和高尖端,但只要我们做到更接地气、更贴人心、更周全细致,我们的工作同样是伟大、光荣、正确的!


我们是伟大的康复人!


原文作者: 徐武华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会医院康复科,版权当属原作者,如有侵犯,请及时联系我们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