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C NEWS
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破解之道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5日  阅读:2946 来源:舜道OKEWAY

随着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养老产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信息,已紧密关联到每个家庭,养老问题也便成为了诸多家庭必须考虑的问题。现阶段养老产业已然成为了一个高爆发力的产业,正处在一个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时段,但接踵而来的是对核心问题——运营管理的思考,如何确定属于机构的目标,如何应对高端养老服务产业稀缺的问题,如何满足患者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值得每个养老机构的运营者深入思考的核心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三种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2011年,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依赖家庭养老,7%的老年人依赖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依赖机构养老。面对日益增长“银发人群”,如何让他们真正实现老有所依,从以前的“解决温饱”向“幸福康乐”和“获得感”发展,这对养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构建与现养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养老运营模式将成为机构运营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对养老机构来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资金和硬件、人员和服务都应得到保障。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养老政策应实现机构建设从指标化到精准化、机构管理从形式化到实质化的转变;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恶性、无序竞争和资源垄断;社会支持的“补充”作用到位;切实提高和满足老年人的有效需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相比,养老机构能够为老年人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的老年人提供更为系统和专业的照护服务,因此在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目前中国的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虽然强调“以机构养老为补充”,但从其所起的作用来看,特别是在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方面,机构养老则是重要的支撑。


一、养老发展的“瓶颈”


在中国,养老机构按经营性质大致可分为公办公营、公建民营(或公办民营)和民办民营 3 种。目前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3 种运营方式也面临各自的发展困境。公办养老机构由于定位偏差,建设和运营中存在设施奢华、选择性收住、“一床难求”等“资源短缺”问题。公建民营作为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主要方式,虽然开展时间和机构数量都较为有限,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有功能和目标偏离、资产安全隐患、经营风险预判不足等问题。与公办养老机构相比,民办机构面临政策支持力度弱及扶持政策“口惠而实不至”,自我发展能力弱,良性运行困难的巨大挑战。同时,也不乏一些养老机构投资者存在政策套利,严重偏离了扶持政策最终服务于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目的。


综合来看,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养老机构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老年人有效需求不足等。这具体表现在政府的扶持和优惠政策难落实、机构人力资源缺乏和消费群体受限等几个方面。全国每年都出台大量鼓励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大多未得到严格的执行。


一方面,养老机构扶持政策多为原则性、宏观性指导,未提供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了政策本身的效力;另一方面,发展养老服务业涉及诸多利益部门,不同部门的衔接问题也影响了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需要明晰优惠扶持政策的维度方向和监管职责。此外,老年人及其家属对养老机构的认知程度和消费能力目前总体还较低,对于养老机构的认知为基础照护或单纯提供优质的环境和人性化服务,缺乏对现在养老服务的准确认知,这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接受程度。


养老机构发展遭遇“瓶颈”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均衡,在人口背景、发展环境、政府政策、服务资源、养老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定位养老机构发展“瓶颈”及探寻破解之道时既要有普遍适用的对策,也要因地制宜,具体分析。



二、发展“瓶颈”的破解


(一)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是根本动力,也是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归根结底,不断提升养老机构自身发展能力才是实现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设备方面和服务质量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由机构运营者的经济能力决定,后者则主要取决于机构医疗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


1. 硬件设施是基础。从整体来看,养老服务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付出、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调查中发现,部分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老旧,严重影响机构进一步发展,但苦于运营压力,没有额外的资金进行入住环境改善,只能勉强维持现状,陷入发展困境。要实现良性循环,一定要充分重视和保障养老机构患者的基础服务环境,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不仅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更能得到比家里更方便的服务,让他们享受星级服务是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基本需求之一。老人居室可采用家庭化布置,也可根据老人的自身特点进行调整。服务工作不应影响老人的生活和作息习惯,要确保安静的环境和老人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同时满足他们活动随意、饮食多样、生活照顾、情感交流等需求,让老年人即便在养老机构也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此外,机构还应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硬件设施,组织老人参加文化活动。为使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精彩,应通过了解老人多样性的文化层次、性格爱好和心理需求,提供相应的场所和多元化的活动,满足他们充分表现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美好愿望,比如:学电脑、上网、音乐会、票友会、老照片展等活动。不仅给老人提供更多的思维和活动空间,而且给老人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情趣,打造老年人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2. 人员服务是关键。从老人来说,以服务老人为根本。老人是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养老机构得以存在的主体。吸引老人、留住老人、让老人生活幸福是养老机构的根本目的。以服务老人为根本,就是一切要以老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把老人满意与否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


除了专业的技术能力外,充分了解养老机构中每一个老人的性格、喜好,建立老人个人档案,给予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是更为重要的服务内容。例如,在组织热闹活动的同时,也要关心喜欢安静、不爱出门的老人。日常工作中,要适时到老人身边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在想些什么?愁些什么?忧些什么?通过沟通,知晓老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困惑,才能对症下药给予老人及时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转介服务等,使老人摆脱身心上的障碍,保持良好心态,快乐生活。


3. 员工关怀是保障。员工则是为老人服务的主体,没有优秀的员工就没有优质的服务。养老机构的条件再好,如果没有优质的服务,让老人不满意,自然留不住老人。因此,养老院的工作不仅是人对人的管理、更是人对人的服务。培养和留住优秀的员工,才能留住入住的老人。


机构应尊重每一位员工,在人格上平等,在工作上合作,在生活上关爱。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平等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员工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自己在这个团队中的重要性。机构只有以此为出发点,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团队才有凝聚力,才能同舟共济,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同时,机构也需要关注员工的不良情绪。长期的负面情绪积累会使员工情绪郁闷或烦躁,对于这样的员工,必须及时加以疏导,解除他们的心理问题。没有心理健康的员工,就无法提供“健康”的服务。针对这些问题,可采用心理指导、提供宣泄的场所、组织团队活动等方式缓解。


(二)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对养老机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影响养老机构发展的外在因素体现在政策引导、行业自律和资源共享、社会支持及老年人入住意愿和能力等方面。


1.政策引导。政府及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对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政策引导的影响力,从前面论述的医养结合建设中可见一斑。


(1)机构建设:从指标化到精准化。由于当前养老机构和床位建设数量仍被纳入考核指标,地方政府多鼓励机构做大做全。国内多地有着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社会福利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这些机构基本由政府划拨用地,投资多、占地多、机构人员多,有公立医院入驻,作为“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推出。由于前期投入高,收费也相对较高,有不少超出了普通养老患者的接受能力,入住率普遍较低。原则上说,只要是老年人都可以或可能选择去养老机构接受照顾服务,但这只是潜在的养老需求。一般来说,80 岁以上高龄老人和失能、半失能等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是机构养老的刚性需求群体。但刚性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也是有条件的,需根据老年人(及其子女)的入住意愿和经济能力来综合进行判断。


正因为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还有待提升,因此应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有效需求、如何提高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无论是政策引导,还是机构的发展,也只有保持与这一发展理念相一致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


(2)机构运营:从形式化到实质化。养老机构新建、养老机构改建所需申报材料较多,手续繁琐,周期较长。一位机构负责人表示,办理养老机构手续,从头到尾需要盖 30多个公章,意味着共有 30 多个部门涉及审批,历经 3 年才办完所有的手续。为适应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政府在加快建设项目流程再造,推进审批服务相互衔接,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也是大势所趋。针对目前部分机构套取建设补贴等政策套利行为,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可能将减少或取消养老机构建设补贴,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加大运营补贴力度,以推进养老机构实际接收老人入住的动力。同时,国家也在定期核查入住老人数量,根据核查结果有奖有罚,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行业规范。


2. 行业规范。

从无序到良性发展。老人及其子女选择入住养老机构时一般存在低价位优先选择心理。在目前养老机构老年人入住率不高的情况下,老人及其家庭的这种心理却被部分养老机构利用,造成了竞相压低价位的恶性竞争。机构之间这种的这种价格战,只能迫使其压缩成本,降低服务质量,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养老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之间的无序竞争还体现在机构选址方面。由于目前政府对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布局干预较少,民办养老机构选址存在一定的自发性。例如:某地区公交车一站距离内分布着 6 家养老机构,结果导致这 6 家养老机构入住率均较低,平均只有 30%~40%。对于类似的养老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政府应给予适当干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对养老机构收住需介护老人的比例做出规定。


对于失智老人,目前能收治的养老机构还远不能满足这些人员的需求;即使是收住失能、失智老人的机构,也很少能提供身体机能和认知机能方面的康复训练指导服务。从长远看,养老机构的发展不可能靠压低价格、只收住自理老人来实现。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为需介护老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养老机构,尤其是政府支持下的养老机构要实现良性发展,其收住对象应以需介护老人为主的刚性需求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针对这一群体的精准化服务项目。


3. 社会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目前社会各界已越来越认识到养老问题的重要意义,在物质和服务等方面对养老机构的支持越来越多。但是,调查发现,部分社会支持尤其是志愿者服务存在将服务主体与客体倒置的现象。首先,社会支持多是有选择性的,支持对象多选择公办机构或是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处于市区的机构,而那些真正需要社会关怀的“弱势”机构却少有人问津,因此多是“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其次,志愿者服务具有随意性,一般是在节日上门提供“到此一游”式的简单服务,缺少自发和持续性的服务活动。养老机构应协助外部关联机构,共同积极有序建立志愿者服务管理机制,发挥其助力“弱势”养老机构的作用也同样重要。


4. 入住意愿和能力。老年人入住意愿方面,他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绝大部分的子女仍认为让父母入住养老机构是丢人或是不孝的表现。但随着家庭结构的转变和政府对养老机构建设的宣传倡导,老年人的入住意愿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入住能力方面,当前多数老年人的收入水平难以承担入住养老机构所需费用,对于诸多老年人而言只能望而却步。调查发现,不仅是公办养老机构,民营机构中入住的也多是退休后的教师、公务员、国企管理层人员等有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稳定退休金来源的老年人。随着医疗改革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会有相应的保障内容和方式,让更多有需求的老年人有机会和能力、平等享受到发展起来的社会养老服务。


随着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养老服务将不断规范化,行业竞争也将逐步形成更为良性竞争的局面,但同时也将将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成为可能阻碍养老发展的阻力。要使养老服务模式和机构能够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就必须对现有的模式和存在的“瓶颈”进行不断分析、改革创新;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服务机制,深化服务内涵,探索新形势下养老机构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