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车语”交流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5日  阅读:1734 来源:舜道OKEWAY

▲ 用眼神去交流


即使在空闲街道上行驶,书中也列出了多条注意事项,可谓事无巨细。

驾驶总原则是:维持适当的速度规避各种障碍和风险;与其他道路使用者进行眼神交流,了解彼此倾向。除了直接的眼神外,还必须会使用以下“车语”:
1. 喇叭:不作它用,仅为提醒让路人留意有车。
2. 大灯:你可以闪烁大灯来代替鸣笛,比如和熟人打招呼时。
3. 刹车灯:提醒后方来车减速,先点刹再开始刹车。
4. 转向灯:告诉其他车辆一些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起步、转弯掉头、转弯进入交叉路口、变道、侧向行车以及驶离环岛。

5. 危险警示灯:双侧转向灯同时点亮,示意此车因紧急状况停靠或发生交通事故,当拖车时也可使用。


而作为社会公民,我们还有责任关照弱势群体。

孩子  

居民区孩子多,风险也更多——他们行为举止异于成人,可能会突然跳出来,千万不要被他们“骗了”,他们的行为背后是有原因的: 

不能准确判断距离,就像相机对焦需要时间;听力正在发育中,无法准确判断声源。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而忘记周围环境;个子矮小可能会停靠车辆掩盖身形。

老人和失能人群  

年纪渐长,老年人视力、听力、平衡能力都有些衰退,同样,他们判断状况和及时反应能力不强,在马路上行走、骑车或开车时,不安全感骤然袭来。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心和耐心,关注他们的需求以及道路行为方式,并留足时间让他们思考并做出正确决定。


当你能力不足,出现困难需要帮助时,你就失能了,失能包括显性: 坐轮椅、使用盲人手杖和隐性: 糖尿病、癫痫、听力损伤等失能。


尤其要注意视力受损行人(盲人),他们在过马路时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你需要了解导盲杖的用法。 对于盲人来说,导盲犬是非常有帮助的,它能够帮助他们避开障碍物以及不平坦路面,但是导盲犬无法辨别能否穿越马路,因为它无法辨别红绿灯。看见导盲犬时,就不能去干扰它工作。 


▲ 孩子与成人的不同


 
▲ 关注老人和残疾人




舜道观点



书中介绍了: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汽车如何在空闲道路上安全行驶,如何与道路使用者沟通,如何从细节处照顾到其他道路使用者,尤其是特殊和失能人群。道路并非为驾驶者所特有,而为所有人共用。理解和信任是安全的源头,反之便会带来难以解除的误会、谩骂、憎恶甚至相互攻击。


这就是为什么CARF要提倡“团队工作模式”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了。


上路需要“团队合作”的概念,你和他人的行为会相互影响。而团队协作的基础就是做好“沟通”。这期的交规强调了你该如何使用“车语”,其目的就是让你要做好沟通,汽车不能说话,所以要依靠“车语”。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你想告诉别人什么,你要知道你应该用什么方式去让人知道你要说的意思,于是,另一个主题就引发出来了------“文化多样性”。


我们知道CARF有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要求,需要在康复开始前开展文化多样性信息的采集,不管是宗教信仰、工作、饮食喜好还是家庭背景。这些信息通常是不屑被收集的,因为看起来他们与技术的进步毫无瓜葛,与患者症状的减轻没有丝毫联系。症状的减轻并不能说明患者病情好转,事实上,能被完全治愈的疾病很少,更何况是在身体受到重创之后,康复路程何其漫长而艰辛。由此来看,康复除了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外,更应是心灵和生活的康复,这种意义上的康复,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是难以达成的,文化多样性信息的采集就堪称妙举了。


康复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密集采集团队各成员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只有充分的沟通才有充分的疗效保证,不管作为信息的补充亦或康复的侧面支持,文化多样性信息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CARF给中国康复带来的全新理念。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